,短短几天内,这家中企的CEO被罢免、99%的股份被强制托管,公司控制权直接被荷兰政府夺走。这是一场赤裸裸的“明抢”,也是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打压的最新动作。
更令人愤怒的是,此公司是中国花了268亿元,一点一点并购来的核心资产,经过多年努力实现0负债运营,为荷兰带来就业和税收,结果却被一纸政令夺走。荷兰为什么敢第一个动手?又是什么让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?
时间回到2018年,美国真正开始启动对中国的科技打压,半导体成为主战场。随着中方在车规级芯片上逐步突破28纳米工艺,欧美技术霸权开始感受到真正的压力。而安世正是掌握这类芯片生产的关键企业之一。
荷兰政府的出手,时机耐人寻味。就在美国宣布对闻泰科技实施制裁的前一天,荷兰动作先行。这种“时间差”,让外界一度误以为是美国指使的。但荷兰却连忙撇清,说不是美国要求的。
很明显,这种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的解释,更像是甩锅。实际上,这场针对中国企业的行为,早在9月底就已酝酿。荷兰不仅冻结资产,还配合法院系统和企业高管,从行政、司法、内部三方发起“组合拳”,目的只有一个:阻止中国企业掌握欧洲半导体技术。
这种打法并不新鲜。早在1602年,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开始在澎湖、台湾一带活动。他们先是用“借一张牛皮大小的土地”哄骗明朝官员,随后却把牛皮剪成细丝圈地,强占台南安平地带,修建热兰遮城,殖民台湾38年。这种“骗完再抢”的套路,早已写进了荷兰的殖民基因里。
1900年,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荷兰虽没出兵一人,却通过“利益均沾”的原则,分得78万两白银赔款。这种“躺赢”式的“强盗逻辑”,对中国从未间断。只要能占到便宜,荷兰从不缺席。
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上,荷兰派出819人参战,结果遭遇志愿军39军主力,仅用20分钟就被歼灭768人。从此,荷兰对中国军队心生敬畏。历史证明,荷兰不是不能治,只是要看我们出不出手。
这一次,安世半导体被抢,反映的不仅是企业层面的冲突,而是整个西方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系统性围堵。荷兰只是打了第一枪,背后的推手可能是欧盟,也可能是美国,但更大的问题是,这种“抢完就赖”的模式,会不会成为新的常态?
其实在这次事件中,荷兰的真实动机并不复杂。一方面,中国是他们光刻机产业最重要的客户,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竞争者。ASML长期依赖中国稀土和市场订单,可一旦中国技术突破,他们的优势就不复存在。
另一方面,欧盟早已通过芯片法案,想要“半导体自主化”。而安世半导体掌握的功率芯片制造能力,恰好是欧洲最缺的部分。与其让中国企业掌控,不如自己拿过来。
所以这不是“国家安全”问题,而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。更可怕的是,荷兰这次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国际契约精神,也给其他几个国家开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。一旦这类行为被模仿,未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随时有可能被“合法”剥夺。
面对这种局面,中国必须出手。光靠外交抗议和法律诉讼,难以真正遏制这种“明抢”。我们手里也有牌,那就是——稀土。ASML的每台光刻机需要大约17公斤高纯稀土,而中国掌握了全球90%的高纯稀土产能。一旦中方切断稀土供应,荷兰整个半导体产业将瘫痪。
数据显示,仅去年,荷兰从中国进口的超高纯度稀土,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6.4%。一边抢我们的企业,一边还要靠我们供应材料,这种荒唐局面必须终结。
除了稀土,中国还可以对荷兰在华企业采取对等反制。飞利浦、喜力、阿斯麦等荷兰公司,每年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。我们大家可以依法启动税务审查、反垄断调查,甚至冻结其在华资产。
如果他们学我们“动手”,我们也不妨学他们“接管”。同时,中国还可以联合全球投资者,通过WTO和国际法庭,对荷兰滥用《商品供应法》进行起诉。要让他们了解,全球市场不是“强者通吃”的丛林,而是有规则、有底线的。
当然,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:中企在海外布局,必须更加谨慎。企业控制权、核心技术、数据权限等关键要素,不能完全依赖海外架构。
未来,中国企业一定加强本土化控制,避免关键资产落入他国掌控。此外,中国要加快半导体自主化建设,把这次事件当作警钟。稀土资源不仅是出口武器,更是技术突围的基石。我们大家可以推动第三代半导体,如碳化硅、氮化镓等技术的产业化,用技术反击技术封锁。
这不是简单的经济冲突,而是一场规则的重写。荷兰这次确实走在了最前面,但如果我们应对得当,也可以从中倒逼产业升级和全球规则重塑。历史已经告诉我们,面对强盗逻辑,不能讲仁义道德,而要讲实力和手段。
荷兰打响了针对中企资产的第一枪,表面上是国家安全,其实就是利益驱动。咱们不可以再幻想西方契约精神,而要通过稀土、法律、对等反制等多种方式,打出属于中国的强硬回应。未来的世界,不是看谁讲理,而是看谁有手段、有底线、有力量。
信息来源:[1]明抢了?荷兰政府接管中资芯片制造商,中企强烈抗议 观察者网[2]“强制”接管中资芯片企业,荷兰急辩:不是美国让干的,纯属巧合 观察者网
下一篇:垃圾处理简史